“那个华夏和尚竟然是毗湿奴神的徒弟?”
“华夏是在搞笑嘛?徒孙与师祖辩论?”
“这次一定能赢,华夏就等着丢失信仰吧!”
“白象国必胜!”
“…..”
白象国的欢呼已经提前响起。
就算其他国家的观众,也纷纷发出嘲笑。
擂台上的唐玄奘,并没有受到外界影响,往毗湿奴身前一坐,准备开始辩论。
随着他的落座,擂台之上,升起六根蜡烛。
分别放置在毗湿奴与唐玄奘的身后。
摇曳的火光代表着神明战场对两人的认同。
一方说出战场认同的观点,另一方的烛火会熄灭。
若三根蜡烛上的烛火都灭,则代表失败。
这正是辩论的方式。
一旁的王凌,看见玄奘依旧神色淡然,也就放心许多。
两人开始辩论,并没有直接讨论佛教的归属问题,而是先讨论起佛法。
双方的理解都很深刻,常常有妙语传出,令许多不懂佛的人,都沉浸其中。
整个场馆安静异常,所有人的心都平静下来。
默默看着一个凡人,与一位神明讨论何为佛。
只是辩论到一半,毗湿奴话锋一转。
“当年我托梦给戒贤,让他代师收徒,你为何只肯拜他为师,而不是我?”
唐玄奘没有急着回答,只是平静地看着毗湿奴。
当年他不畏艰难,来到古白象国,103岁的戒贤法师收他为徒。
被病痛折磨,本想结束性命的戒贤法师。
说他做了一个梦,梦中有三个骑着白象的圣人,要他收一位来自远方的人为徒。
这是唐玄奘对世人说的,其实戒贤法师说的是,毗湿奴神欲收他为徒,自己代为传授佛学。
“这不重要,毗湿奴,重要的是佛教已经在白象国覆灭,你背叛了佛教。”
此言一出,毗湿奴身后的一盏烛火瞬间熄灭。
白象国虽然是佛教的发源地,但因为白象国统治者的打压、白象教的排挤等多种原因。
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逐渐减弱,最终在白象国消亡。
毗湿奴却依靠白象教的崛起,神明地位越来越高。
既然白象国已经失去佛教,又何谈获取华夏佛教信仰的归属权。
在座的许多人都不禁点头赞同。
既然已经抛弃佛教,哪还有脸面用佛教的根源做文章,夺取他国的气运。
华夏人民不由长舒一口气,这个和尚看上去很弱,没想到一句切中要害。
只能说,牛逼!
现场可能只有王凌知道,历史中的唐玄奘在古白象国的佛经辩论未尝一败。
当时的辩论可不是说说而已,辩论双方辩论前都要带一把戒刀。
谁败,谁自尽。
可想而知,玄奘确实是一个狠人。
毗湿奴淡淡一笑,并不在意身后烛火的熄灭。
“我在,佛便在,你们华夏人拜的,不正是我?”
话音刚落,毗湿奴身后便出现七彩的佛光。
他的身形,也变得与华夏人一直拜的佛像,一模一样。
庄严而肃穆,令人忍不住顶礼膜拜。
“既见佛祖,为何不拜?”
声音空灵,回荡天地。
佛祖被认为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,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。
这一幕太过震撼,令所有人都瞬间失去思考能力。
凡是有佛教信仰的国家,信徒们本能地纷纷跪拜。
唐玄奘身后的烛火,瞬间熄灭两盏。
最后一盏烛火,只剩一点火苗,随时可能熄灭。
华夏观众台上一片沉默,刚刚有多开心,现在就有多绝望。
难道要输?
大师!玄奘大师!
你倒是说句话,反驳这个可恶的阿三神明!
然而令华夏观众更绝望的是,唐玄奘一言不发。
毗湿奴提起拈花指,在虚空中圈出一个画面。
“你不愿把我为师,无妨,我们打个赌,赌画中华夏人,一生都会虔诚拜我,如何?”
玄奘只是轻声回一个好字。
两人没说胜负的标准,似乎一切都在他们心中。
画面中很快出现一个青年。
一瘸一拐地抱回一尊石佛,供奉在家中。
他虔诚地跪在佛像前,口中念念有词。
“希望我的腿能治好,希望我能变得富有…”
“若能达成心愿,我将一生供奉您…”
画面外的毗湿奴,望向唐玄奘。
“我先?”
唐玄奘点点头。
一点神光从毗湿奴指间滑落,飞入画中的佛像眉心。
佛像微微颤动一下,散发出淡淡的灵光。
很快他在寻访名医的过程中,腿被治好。
做什么生意也都能赚钱。
他的家越来越大,佛像也镀上越来越厚的金。
日子过得富裕,他也娶妻生子。
但这尊佛像,他不允许任何人触碰亵渎,甚至是他的孩子。
每日睡前,他都会带一家人朝着佛像虔诚跪拜。
因为不管他想要什么,只要一拜,佛像就会灵验。
一晃过去,就是数十年。
毗湿奴满意地点点头。
“看来是我赢了,他不懂何为佛教,只要拜我就足够了。”
毗湿奴的意思很明显,不管佛教有没有在白象国覆灭,华夏人拜的是佛本身,而他就是那个佛。
理所当然,华夏的信仰应该归他所有。
白象国的观众为之一振,手舞足蹈起来。
“毗湿奴神!毗湿奴神!”
“华夏拜的佛本就是我们白象国的神明!”
“你们既然拜我们国家的神,就得把信仰之力交还!”
“华夏人真是一群忘恩负义的家伙,我们的神明带给你们信仰,你们居然还不认!”
阿三们笑得脸都合不拢,一副胜券在握的模样。
华夏人真是一群蠢货,居然每天都在为我们积攒信仰之力。
以后华夏产生一批,白象国就来收割一批。
毗湿奴神果真伟大!
“你们还缺不缺其他神明需要信奉?”
“我们白象国别的不多,神明可不少!”
“你们没有神明信仰,一定内心空虚吧?”
不少阿三的观众开始阴阳怪气,他们一直看不起没有神明庇护的华夏人,认为自己比华夏人高一等。
即使是生命悠久的毗湿奴,也难得心中一喜。
白象国的神话中,神明与凡人相同,有着七情六欲。
他自然懂得贪婪是人心最大的弱点,只要他无限满足画中凡人的愿望,凡人就离不开他。
他曾用此办法,控制过许多白象国的国王。
一个华夏人,怎么可能挣脱他的束缚。
这时唐玄奘终于开口。
“无念为宗、无相为体、无住为本,这是禅宗后辈的思想,我觉得很好。”
唐玄奘手指轻点画中人。
“华夏人心中的佛,你不懂。”
画面中,拜佛的中年人,突然听到敲门声。